找到相关内容714篇,用时8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无限的慈悲——观世音菩萨

    博爱,亦非三乘圣众有限度的慈悲;而是理性与情感综合平衡发展的无限慈悲。如果我们学习佛的无限慈悲,必然可以自度度人,自救救人,共渡生死苦海,共登涅槃彼岸。   所以,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无论是出家或在家,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3853905.html
  • 李济华居士遗集

    笔者偕往宝华,散期时已近端午节,始经栖霞专到苏垣向 老人礼座,以遂向慕之愿。当蒙嘱令礼敬浮海供奉在苏之维卫佛,及往灵岩小住,并开示法语如下:  ‘大劫临头,大家不能安心了。自救救人最切要的办法,是多念...

    广化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5454567.html
  • 禅 密 大圆满

    述及牧牛时有云:一回入草去,暮地牵将来。正可为此写照。此阶段稍加巩固后,行人如果去看公案,可以看懂些,因见宗已立。但若上禅堂应对堂头和尚,也许应得一二句,几句后必随言句而去,失宗。要吃棒,自救未得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75654699.html
  • 谈心力

    」的觉受,享受这种美好的觉受而不知上进。应该再向前跨进一步,到达「定」(禅定)的觉受,否则难保不退转。当然没有「安定」的觉受,连自救都成问题,遑论要利益众生、救度众生了,因为还没有传心的力量,也就是说...

    云 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3355091.html
  • 《宝镜三昧》笔参

    行修。古之大德,视世间为一圆满解脱法门。六祖云: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途之不通者,焉能通宗。划地自守者,遁居山林者,不问世事者,自救未了,岂能度人。此菩萨行也,故洞山申之再三,必明暗、挟带、回互、...切忌举着”。曰:“又见洞山过水偈曰:切忌从他觅,迢迢与我疏。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。”头曰:“若么举,自救也未彻在。”师又曰:“后问德山:‘从上宗乘中事,学人还有分也无?’德山打一棒曰:‘道什么!’我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5555179.html
  • 王恩洋先生与禅宗

    鱼可忘筌;倘依名执义以为义即在此言中,则赵括读父书覆军折将自救不得。(第3册,P.707)   禅宗明心见性,立地成佛,……语言文字皆为扫除,甚者呵佛骂祖。只缘此经佛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...

    王赐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3955230.html
  • 阿含经讲义

    之论议。又学习称为神通的不可思议之行而以此为耀,然而佛则斥其为戏论、戏行。佛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意义,教示我们自救之道。又有些人勤修苦行以期生天,另一些人则舍弃一切传统,而一心追求享乐的生活。佛则舍其...

    安井广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1155316.html
  • 诗话.话禅:解读《清诗话》中的诗禅交涉

    荐得,永劫不忘;死句下荐得,自救不了。若要与佛祖为师,须明取活句。[36]  用直觉体悟公案,不拘于字面之义解,方可觉察万物空有不二之理,领略佛家真谛。宋人多取其精神内蕴以论诗,如江西诗派曾几引“活参...

    廖恒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1255520.html
  • 近二十年大陆关于“人间佛教”的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

    在度人中实现自度,“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,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,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。”“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: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,行菩萨道,...

    董 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61455521.html
  • 康德美学的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

    神学把神作为自己信仰的对象是以灵肉二分为前提的,并把人看作是负罪之身而消极地等待神来拯救,这就使得基督教神学不仅否定了人的自救能力,把人的得救完全寄托于上帝的恩典,要求人必须始终以恭从、谦卑的态度对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90155886.html